团委
青年阵地
青年阵地
青年阵地
网站位置: 网站首页 - 青年阵地 - 文章内容
中外文化交流 | 苏轼与常州情缘: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2025-06-24 点击数:

624日傍晚,一场别开生面的苏轼与常州的情缘中外学生文化体验活动在教学楼A205成功举办。这场活动不仅是对北宋文豪苏轼的致敬,更是常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生动展示。通过四个精心设计的环节,50余名中外学生共同踏上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在诗词歌赋、书法美食中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与常州的城市记忆,也成功地将这位北宋文豪的精神世界与地方文化特色呈现给国际学子。

立体解读:多维度呈现东坡形象

活动以认识苏东坡环节拉开序幕,创新性地从画家、书法家、美食家三个身份切入,打破了传统单一文学视角的局限。这种设计灵感或许源自苏东坡纪念馆的展示理念,该馆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向参观者展现了一个天生的乐天派苏轼、一个不但会吃还会自己动手做美食的苏轼、一个从万人迷跌落神坛沦为种地老农的苏东坡。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这位历史人物瞬间鲜活起来,使留学生能够从不同文化视角理解苏轼的全面才华和生活智慧。

在书法家维度,活动安排了中外学生现场PK书法、临摹苏轼诗词的互动环节。这一设计呼应了苏轼与常州友人葛延之的书法交流故事——北宋时期,常州义士葛延之曾不远万里奔赴海南儋州,向被贬的苏轼请教书法真谛。千年后的教室里,不同肤色的手共同执毛笔书写汉字,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临摹作品展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艺术精神的体悟。

作为美食家的苏轼,其形象尤为亲切动人。留学生们了解和学习东坡肉”的典故,十分巧妙地将常州现存苏东坡纪念馆展示的会吃又会做形象相契合。美食无国界,通过烹饪这一日常生活艺术,留学生得以从最朴实的角度理解苏轼的生活哲学——在逆境中以美食慰藉心灵,将平凡食材转化为文化符号。

 

生死之缘:苏轼与常州的情感纽带

苏东坡与常州环节由学生会任宗睿生动讲述,聚焦苏轼人生最后阶段与常州的深厚情缘。历史上,苏轼曾十四次踏足常州,最终选择在此终老。1101年,苏轼北归常州时,运河两岸挤满了欢迎的百姓,这位饱经风霜的诗人幽默地说:莫看杀轼否?。一个月后,苏轼在孙氏馆(今藤花旧馆)病逝,结束了他与常州长达数十年的情缘。

活动中讲述的这些历史细节,揭示了苏轼选择常州作为人生终点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是常州百姓的深情厚谊,另一方面则是他与常州士人的知音之情。如葛延之这样的常州士人,在苏轼最落魄时仍给予他精神支持与艺术认同。这种超越功利的人际温暖,正是吸引苏轼反复造访并最终定居常州的关键。

苏轼对常州的影响绵延千年。今天的常州仍保留着藤花旧馆、舣舟亭、东坡公园等多处遗迹活动中对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帮助留学生理解了一座城市如何铭记一位文化巨人,以及文化遗产如何塑造地方认同。

 

文化共鸣:艺术互动与情感体验

当《水调歌头》的旋律在教室响起,活动达到了情感高潮。这首根据苏轼词作谱写的歌曲,以其普世性的人生思考和艺术美感,超越了语言障碍,直击听众心灵。类似的文化共鸣也出现在荆川公园的活动中,中外学子共同诵读《爱莲说》,以经典文本为媒介体验中华文化之美。

书法临摹环节则创造了跨文化实践的机会。当留学生提笔书写大江东去时,他们不仅在学习一门技艺,更在体验苏轼所说的笔势峥嵘,辞采绚烂的艺术境界。这种体验与悦读江苏活动中留学生在东坡公园行走的阅读异曲同工,都是以身体感知文化,以实践深化认知。

泰国留学生桥金表示活动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与悦读江苏活动中塞尔维亚留学生叶琳娜在东坡公园感受到的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的意境,共同证明了苏轼文化的跨文化感染力,也感受到了常州城市文化的魅力

苏轼曾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位伟大的文化行者与常州的情缘,经由活动的创造性转化,已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纽带。当留学生提笔书写东坡诗词,当不同语言共同吟唱《水调歌头》,千年文脉正以崭新的形式延续其生命力,见证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永恒魅力。(文/陈柯宇 摄/叶正军)